现在位置:首页>战略研究

新时代国际青年共话担当:开放多元、包容互鉴、共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3
来源:
分享到:

12月20日,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部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了以“开放、包容、发展——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国际青年交流对话会(2022)。【点击回顾精彩内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部主任董青(左),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中),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致辞

国际青年交流对话会与会嘉宾和国际青年

此次国际青年对话会围绕“党的二十大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奋进中的中国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国发展、青年媒体人与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两个具体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与会嘉宾从自身经历和思考认识出发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国际青年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消除贫困”到“区域协调”,从“软实力外交”到“国际青年人文交流”,多角度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与现场嘉宾在云端不断碰撞、交流感悟。

 

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成功经验,会如何应对风险挑战?

郑寰(左上)、王蕊(中)、李春迪(右上)、林雅华(左下)、徐豪回答青年提问

参与交流提问的部分国际青年

此次对话会中,许多国际青年关注中国的发展成就,目光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国家政府如何调动年轻人去农村工作,既然工资低为什么选择去农村呢?”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安陆提问。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王蕊回答称,青年党员自愿下基层,往往不是因为工资或者报酬的刺激。更多是为了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施展人生抱负做准备。

来自卢旺达的天赐关注到中国减贫成就,表示“中国减贫的战略和措施能否复制到非洲国家?这种经验在非洲是否可行,又能否可持续?”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用‘复制’并不准确,而应该是学习和借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教授郑寰解释,中国的扶贫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照搬施行。“可以更注重从小切口、小问题来学习和借鉴,侧重于微观层面、具体的政策交流,例如教育政策如何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行、农村自治的具体经验等等。”郑寰强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疫情、逆全球化等风险挑战为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来自俄罗斯的张威雨提出疑问,“疫情当下,部分大城市外卖骑手紧缺,需要农村提供人才帮助。中国在发挥大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和相互配合方面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呢?”王蕊表示,政府不会区别对待城市和农村,更多是号召所有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工作。“这是一个志愿者的任务,中国政府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越南的阮光雄关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挑战,“中国是否有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共二十大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郑寰回答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易事,也更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提到的,“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

郑寰认为,未来中国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做出系列部署,并不断思考中国会为世界提供怎样的机遇。他号召国际青年们共同努力,“我们既要坚持现实主义,同时葆有乐观精神,不要抱怨现在处在什么状况,而应考虑我们能够共同为人类社会做些什么”。

 

国际青年和媒体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每一种文明的形成、更新和转化,都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在发言中说,中华文化绝对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文化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明体系。“文明的独特和丰富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彼此成就、相得益彰的。正因其丰富,所以才能够长远”。

来自美国的伍淡然也对中国的文明观有着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维方式,推进文化交流互鉴,受到了世界各地民众的普遍欢迎”。他向现场嘉宾请教中美两国青年文化交流的具体方式和路径。

来自泰国的张英若也提问:“青年们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在人文交流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林雅华认为,意识形态的差别、全球经济发展的低迷以及文化宗教的差异都是国际交流中潜在的风险挑战,而化解挑战的机遇藏于技术之中。“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遍布,创造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正在推动一种根植于多元文化基础之上的主体性的力量。”

同时,她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在意识层面的差异会导致由政府直接来主导实施的文化活动,很容易被标签化、政治化、污名化。“国际青年们可以从更小的、更细微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民间交往叙事的角度去入手。在民间的、个体的、文化交流中讲好故事,突出其日常性、长期性、互动性、交往性和灵活性特点,进而发挥大型官方活动无法覆盖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来自俄罗斯的达拉则将视角聚焦于媒体在国际交流,尤其是软实力外交方面的作用。《中国报道》杂志执行主编徐豪认为,媒体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也是实现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构成了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徐豪说,“媒体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网友与网友之间重要的桥梁,最直观地传递着立场、观点和声音,消除误解、增加信任、促进友谊、推动共同的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会对国际交流带来怎样影响?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郑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解二十大报告的核心关键词,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14亿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那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这一关键词不仅是现场嘉宾的重要分享内容,也是国际青年们的关注核心。来自斐济的吴静欣在交流环节提问,中国式现代化会对国际青年以及其他国家带来哪些影响?

中联部信息传播局新媒体处干部李春迪解答这个问题时称,国际青年们在华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式现代化是现实的,理论的,是历史沿革,也是一个蓝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世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全新机遇,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也是为全世界谋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非西方的选择。”郑寰在发言中表示。李春迪也同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现代化的道路,打破了现代化模式一元论的谬论,在解答时代课题、全球议题、人类难题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方向和重要借鉴。

兰花奖项

品牌项目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协同创新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