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品牌项目>洱海论坛

洱海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30
来源: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分论坛现场

5月28日,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分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来自各高校、媒体、出版、影视、智库等国际传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进行探讨,分享智慧。


杨瑜致欢迎辞


尹杰致欢迎辞

本次“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分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杨瑜,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副总编辑尹杰代表分别代表大理州和主办单位致欢迎辞。


宋英杰特邀演讲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在特邀演讲环节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深厚底蕴,并从中国生态文化叙事特征的角度为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平,缅甸《北极星》周刊总编辑吴温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王廷尧,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陈小龙分别作主题演讲。


杨平主题演讲

杨平表示,要加强中国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关键在于坚守中华立场,树立“国际视野下的他者思维”。要将中国置于国际场域中,把握话语建构、话语转换和话语传播三个关键环节。聚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排放等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生态议题,尊重文化差异,强化阐释解读,并通过激发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话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


王廷尧主题演讲

王廷尧从媒体的视角介绍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国际传播主阵地的优势,采取多语种讲好“大事”和立体化呈现“小情”,并分享了“COP15海锅会客厅”栏目策划等生态文明传播实践。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要做精重大主题,尽可能以柔性表达的话语体系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要做专内容生产,做好融通中外的议题设置,进一步拓展专业人脉;要做宽传播渠道,变大融媒矩阵。


陈小龙主题演讲

陈小龙认为,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国或几国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表达与传播更需要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际传播方面,语言覆盖全、传播渠道广、国际网络宽,将有效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从“英语国际传播”转变为“多语种国际传播”,提升国际传播的多语种传播渠道。

在嘉宾分享环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周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苏噶特·拉特纳瓦克,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鑫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徐海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维薇、杨春燕,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牛津大学出版社高级编辑詹妮弗·温德尔也围绕“如何做好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意见和建议。


周全发言

周全表示,做好中国生态文明传播,要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系统性的认识,在选题策划上要充分尊重其内容的厚度,把复杂的体系讲全面、讲实在、讲生动。


苏噶特·拉特纳瓦克发言

苏噶特·拉特纳瓦克先生则从外国友人的角度讲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中的重要角色。


徐海龙发言

徐海龙对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进行了个案分析,展示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高级社会形态。



李维薇、杨春燕共同发言

李维薇和杨春燕共同发言,从保护和复原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呼吁全球共建生态文明。


金可默发言

金可默分享了科技小院在助推农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她表示,要将科技小院在洱海的工作打造成全球流域治理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詹妮弗·温德尔视频发言

詹妮弗·温德尔通过视频分享了她在创作《中国的国家公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书时的见闻和感想。



赠书现场

论坛现场,杨瑜秘书长和尹杰副总编辑分别向与会外籍嘉宾赠送了《洱海相册》和“牛津英语话中国”系列图书。

兰花奖项

品牌项目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协同创新

战略研究